馬克·柯蒂斯報道,文件顯示,兩位英國首相承認莫斯科對北約在東歐擴張的擔憂——這是烏克蘭戰爭的主要原因。

2 月 XNUMX 日,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和北約秘書長馬克·呂特在立陶宛維爾紐斯。 (北約/Flickr/CC BY-NC-ND 2.0)
D英國機密文件進一步揭示了這個有爭議的問題:英國官員就北約向東歐擴張向俄羅斯做出了什麼保證。
文件顯示,1997 年 XNUMX 月,時任總理約翰·梅傑告訴俄羅斯外交部長葉夫根尼·普里馬科夫,“如果他是俄羅斯人,他也會擔心北約可能進入俄羅斯邊境。”
但梅傑補充道,“北約無意這樣做”,並且“無意限制俄羅斯”。
唐寧街10號(首相辦公室)為梅傑與普里馬科夫的通話起草的簡報指出:“我們並不尋求利用北約成員國包圍俄羅斯。”

普里馬科夫於 1991 年。 (俄新社檔案/Prihodko/維基共享資源/CC-BY-SA 3.0,CC BY-SA 3.0)
隔月,梅傑致函俄羅斯總統鮑里斯·葉爾欽:“我非常清楚俄羅斯的擔憂,即北約擴張可能意味著北約部隊實際上將更接近你們的邊境。我非常理解這可能在俄羅斯國內引發的擔憂。”
不過,他補充道:
“但我向你保證,這種擔憂是毫無根據的。”
原因是
“北約無意在新成員國領土上部署大規模常規部隊或核武。”
梅傑也向葉爾欽保證,北約只會部署「少量的北約基礎設施…例如儲存設施和指揮與控制系統」。
英國國家檔案館公佈的 1996-97 年解密文件中充斥著英國官員對俄羅斯對北約擴張的「擔憂」、「消極態度」、「恐懼」、「敵意」和「怨恨」的描述。
當時,北約東擴僅考慮擴大到少數中歐國家,而不包括烏克蘭等前蘇聯加盟共和國——而烏克蘭問題對莫斯科來說則更為敏感。
1996年XNUMX月,唐寧街起草的一份文件明確指出了俄羅斯「不允許烏克蘭和波羅的海國家加入北約」的政策。
“無論如何都要擴大北約”

梅傑於 1993 年 XNUMX 月訪問柯林頓白宮期間。 (白宮圖片辦公室/維基共享資源/公共領域)
英國官員認為,俄羅斯勉強「默認歐盟擴張將繼續進行」——但以反對部署核武和常規力量為條件——「但不能公開這麼說」。
1996年XNUMX月,俄羅斯總理維克托·切爾諾梅爾金私下告訴梅傑:“俄羅斯無法阻止北約擴張,但這將造成一種脆弱的局勢,並可能引發爆炸。”
梅傑向他保證:“我們不想做任何擾亂俄羅斯的事情。”
[看到: 北約東擴的複雜局面是烏克蘭危機的核心]
文件顯示,英國有意擴大北約,將「一些」中歐和東歐國家納入其中。
1996 年 XNUMX 月起草的一份政策文件稱,英國的目標是「將北約向東擴大」和「確保俄羅斯默許擴大……但如果俄羅斯無法默許,北約無論如何都要擴大」。
該文件由外交部官員馬修·里克羅夫特 (Matthew Rycroft) 起草,他於 2003 年伊拉克戰爭期間擔任前首相託尼·布萊爾的私人秘書。
《全面闡述俄羅斯的地位》

1991 年 XNUMX 月,葉利欽在莫斯科向記者揮手致意。 (Kremlin.ru/Wikimedia Commons/CC BY 4.0)
1997 年 XNUMX 月,布萊爾接替梅傑擔任首相的那個月,英國駐俄羅斯大使安德魯·伍德給倫敦發電報說:“北約擴張是一個痛苦的問題,會對英國國內產生影響。”
他補充說:“俄羅斯人幾乎一致認為北約即將到來的擴張是一次恥辱的失敗,並認為西方有意或無意地希望人們將北約擴張視為一種恥辱。”
如有需求,歡迎 捐款 至
彈簧 基金 駕駛!
然而,葉爾欽在同月與布萊爾的電話中也表示,他理解北約東擴「沒有回頭路」。但他再次堅持認為,北約新成員國不應部署核武器,並且「不應永久部署常規部隊」。
[看到: 鮑里斯·葉爾欽儘管公開表態,但私下支持北約擴張]
英國首相再次向莫斯科做出保證。 1997年XNUMX月,布萊爾與葉利欽會晤的簡報中,就北約擴張問題指出:“我們不會允許俄羅斯的合法安全利益在此過程中受到損害。”
報告還稱,“擴大後的北約將意味著中歐更加安全。這符合俄羅斯和北約的利益。”
布萊爾告訴葉爾欽“他知道俄羅斯對北約擴張的看法”,並且“未來的安排必須充分考慮到俄羅斯在歐洲的地位和影響力”。
同年10月,葉利欽在電話中再次告訴布萊爾:“他仍然反對北約擴大,這是一個錯誤。歐洲不應該分裂。”
當時,各方正在討論建立一個全面的歐洲安全體系,以取代舊有的東西方分歧,並讓俄羅斯在這個體系中佔有一席之地。然而,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顯然更重視擴大該組織,而非將俄羅斯納入新的歐洲安全架構。
1997年1999月,在北約馬德里峰會上,捷克、匈牙利、波蘭受邀開始入盟談判,並於2004年加入北約。 XNUMX年,保加利亞、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羅馬尼亞、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相繼加入北約,掀起新一波入盟浪潮。

8年1997月XNUMX日,美國國防部長威廉·科恩在馬德里就北約邀請波蘭、匈牙利和捷克共和國開始加入北約談判的決定發表新聞聲明。 左邊是國家安全顧問塞繆爾·伯格,右邊是國務卿瑪德琳·奧爾布賴特。 (國防部/ RD Ward/維基共享資源/公共領域)
到 2017 年,北約已 成立 在東歐推行「前線存在」政策,在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和波蘭部署營級戰鬥群。北約聲稱,此舉是為了回應俄羅斯“針對鄰國的侵略行動”,尤其是其(所謂的)2014年入侵克里米亞。
反對烏克蘭
2001年的英國檔案 顯示 國防部長伊戈爾·謝爾蓋耶夫警告北約,任何進一步擴大都將是“重大政治錯誤”,需要莫斯科採取“適當措施”。
文件顯示,到 2002 年,當英國支持中東歐國家加入北約時,布萊爾政府明確反對烏克蘭加入該組織。
2002 年,外交部在提及北約成員國行動計劃時指出:“我們不支持烏克蘭加入 MAP 的請求”,該計劃為希望加入北約的國家提供建議。
儘管基輔強烈要求加強與北約的關係,但英國認為烏克蘭的入盟申請“為時過早”,因為該國“遠未達到候選國的標準”。
英國駐北約首席外交官艾米爾瓊斯帕里指出,烏克蘭「意識到深化與北約的關係需要更多民主改革和其他改革」。
但對英國官員來說,同樣重要的是對北約與俄羅斯關係的影響。鑑於“北約與俄羅斯關係將受到嚴重影響”,英國的策略是“引導烏克蘭除非在非常長的時間內,否則不要提出任何加入北約的建議”。
2002 年一份提交給總理的簡報中寫道:“烏克蘭加入 MAP 將使我們處理新的北約與俄羅斯關係變得非常複雜,並會引起俄羅斯對北約戰略的嚴重擔憂。”
通往俄羅斯的壁壘

2000 年,英國首相託尼布萊爾和俄羅斯總統普丁。 (Kremlin.ru/維基共享資源/CC BY 4.0)
當時,工黨政府正在尋求“改變俄羅斯與北約的關係”,這一進程被描述為“真正具有歷史意義”。事實上,在軍情六處 幫助 2000年他上台執政。
9年11月2001日攻擊事件後,莫斯科宣布支持美國,英國官員對此印象深刻,並尋求建立新的戰略關係。
儘管英國官員當時反對烏克蘭加入北約,但有些人注意到了該國的地緣政治重要性。
布萊爾的特別顧問羅傑·利德爾寫道,烏克蘭作為俄羅斯天然氣供應路線發揮關鍵作用。但烏克蘭也可能「成為阻止俄羅斯帝國主義在西方復興的一道強大屏障」。
2008年,北約在布加勒斯特峰會上承諾烏克蘭和喬治亞最終都將成為北約成員國。
馬克‧柯蒂斯是《解密英國》的共同主任,也是五本書和多篇有關英國外交政策的文章的作者。
這篇文章來自 解密英國.
本文所表達的觀點可能反映也可能不反映 財團新聞。
如有需求,歡迎 捐款 至
彈簧 基金 駕駛!
儘管北約擴張在俄羅斯看來是一種威脅,但對加入北約的國家來說,這卻是一種安全。此外,普丁已逐漸淪為一個法西斯式的殺人獨裁者,很可能將一直掌權到死……對那些小國來說,普丁可不是個好鄰居……
北約的擴張始於華盛頓的葉爾欽時期。您如何解釋這一點?
將“英國”讀作“倫敦市”(查找)——一切就變得清晰了。
不誠實的典型!謊言、謊言、還是謊言。
俄羅斯人甚麼時候才能學會不再相信英國人?
我年紀大了,還記得奧巴馬在2012年總統辯論中嘲諷他的對手米特·羅姆尼散佈“俄羅斯威脅”的恐慌言論,他(奧巴馬)的關鍵台詞是:“嘿,米特,1980年代的時代已經到來,它想要重回外交政策。”他的追隨者們為他的機智而傾倒。克里斯馬修斯的腿一陣酥麻。
同時,隨著烏克蘭政變的發生,我發現歐巴馬的中央情報局和國務院以及他們在該國的非政府組織特工已經在順利進行秘密行動。
nwwoods,聽起來好像有人需要讓你了解一些事情。
#1 中央情報局和國家安全部門充斥著糟糕的想法和不良行為。我不會稱這些機構完全獨立於美國政府其他部門,儘管在我看來,所有這些機構都需要調查和重組,因為事實上,在我看來,它們完全獨立於國會和白宮。你聽過「消息來源和方法」這個詞嗎?這種伎倆在該機構成立之初就一直存在。任何聯邦機構只要擁有司法部,就有能力完全獨立於其他所有機構。國家安全局、中央情報局和其他幾個情報機構並不對司法部負責。
#2 您是否認為對甘迺迪遇刺事件負有直接責任的人是「他的」中情局?
#3. 我年紀夠大了,還記得高中時,我坐在自習室裡,因為甘迺迪遇刺而被送回家。我還記得甘迺迪是解決古巴飛彈危機的人。他深受數百萬美國人愛戴。
#4 我確信,大多數人競選總統並當選時,都不知道自己究竟陷入了什麼境地。你在這裡提到的競選活動,以及歐巴馬提到的1980世紀XNUMX年代的外交政策,都非常說明問題。自從哈里·杜魯門以來,中央情報局就一直負責制定外交政策。歐巴馬提到這一點犯了一個大錯誤,但那時他已經是美國情報界這個「騙子俱樂部」的一員了。
#5 我之所以知道這一點,是因為我知道中央情報局的創建計劃被艾倫·杜勒斯、羅伯特·布魯姆、喬治·F·凱南、約翰·福斯特·杜勒斯等人劫持,並按照他們的意願將其塑造成一個機構。他們清楚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並且成功了。聽過亞瑟·B·達林寫的《中央情報局-1950年前的政府工具》這本書嗎?你或許應該讀一讀。
#6 我深信,11 年 2001 月 XNUMX 日,國家安全局已經完全接管了美國
政府。帕克特里奧特法案的計劃早在幾年前就已製定,真是太方便了。
我的朋友努力學習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到現在的美國歷史,透過學習可以學到很多。
英國至少從 19 世紀末就開始對俄羅斯懷恨在心。
近期的一些反俄軍情六處行動包括斯克里帕爾、納瓦尼·利特維年科、白頭盔組織、貝林貓組織、布勞德。
英國海盜在西方輿論轉向反對俄羅斯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
巴勒斯坦犯了一個錯誤,信任了比爾·柯林頓。
俄羅斯錯誤地信任了東尼布萊爾,然後信任了約翰梅傑。
乍一看,這些人都卑鄙無恥,很難相信有人會相信他們。不過,這或許只是事後諸葛亮。不過,我記得在92年的初選中我曾與比爾·柯林頓競爭,所以我想這並非事後諸葛亮。但如果你和他們一起工作過,假設他們真的工作過,你會發現,他們是那種借你5美元,卻永遠不會還的人。
「然而,很明顯,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更傾向於擴大其規模,而不是將俄羅斯納入新的歐洲安全架構。」換句話說,俄羅斯必須是敵人。
到1997年,蘇聯早已不再是英美兩國聲稱害怕的“共產主義威脅”,北約所謂的目的也已不復存在。北約本應在1991年就被廢除,並簽署一項旨在避免衝突而非確保衝突的協議。如今,除了那些從北約賺取巨額利潤的人之外,還有誰對北約感到滿意呢?
M16幫助普丁上台?有什麼證據?
正文中有一個指向《時代》雜誌文章的連結:
hXXps://www.thetimes.com/world/russia-ukraine-war/article/mi6-regrets-helping-vladimir-putin-to-get-elected-says-ex-spy-chief-tbttxxljf
震驚!恐怖!北約撒了彌天大謊!
法國和德國前領導人先前曾表示,他們從未打算遵守《明斯克協議》。他們需要時間來組建烏克蘭軍隊,以應對他們計劃中的戰爭。
鮑里斯·約翰遜、凱米·巴德諾赫和馬爾科·盧比奧今年都表示,北約正在與俄羅斯進行代理人戰爭。
俄羅斯為何該相信 什麼 來自北約?
著名間諜小說家約翰‧勒卡雷在1950年代末60年代初曾描寫過,那些「灰衣人」仍掌控德國。他們曾在阿道夫政權下擔任輪班主管,如今卻被老闆任命為工廠經理。二戰末期,「西方」的將軍和領導人確保那些反法西斯的抵抗戰士無法奪取他們國家的政權。西方第一次「幹預選舉」發生在二戰剛結束後的選舉中,美國確保「正確的人」獲勝。自二戰以來,北約和這些國家的領導人一直在否認真正的民主,否認自由,並且說謊。他們攫取了權力,如果需要,他們會派警察上街鎮壓「黃背心」運動或任何不服從他們王室命令的人,以此來鞏固權力。
一旦有人認定存在一個「正確」的贏家,無論發生什麼事都必須獲勝,民主就變成了一場鬧劇。只有當「民主」比勝利更重要時,民主才能存在。如今,幾乎所有地方的民主都變成了一場鬧劇,但它一直都是一場鬧劇,為歐洲精英和王室的統治提供幌子。
當我閱讀這篇文章時,我忍不住注意到英國人總是以一種含糊其辭/模糊不清/模棱兩可的方式措辭“保證”,這使得他們可以聲稱他們所說的話實際上並不是“如此這般”的意思,而不是像當時那樣直接說一些非常明確的話,例如……“我們/北約不會在你們的邊境或邊境的任何國家部署核武器或遠程武器”。
諸如「我們不會允許俄羅斯的合法安全利益在此過程中受到損害」、「烏克蘭加入 MAP 將使我們處理新的北約與俄羅斯關係變得非常複雜…」、 「北約無意在新成員國領土上部署大型常規部隊或核武」、「我們不希望做任何讓俄羅斯不安的事情」等等等等……諸如「合法」、「使複雜化」、「意圖」、「不希望」、「不安」等字眼……都是含糊其辭的廢話/短語,故意使用,以便他們以後(也許很久以後)可以聲稱「嘿,我們從來沒有說過這樣或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