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華盛頓官方最瘋狂的地方在於,隨意決定投資1 兆美元購買新一代核武器,其中包括一種小型、易於使用的核武器,幾乎沒有任何爭議,邁克爾·布倫納(Michael Brenner) 指出了這一危險。
麥可布倫納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習慣了白宮奇怪的外交政策舉措。過去 15 年出現了一系列違背理性和理智的舉措。這種模式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至於在極少數情況下,當一位總統遵循極其合乎邏輯的政策時 — — 比如巴拉克·奧巴馬決定不轟炸伊朗 — — 會引起震驚和敬畏。
在此背景下,斥資 1 兆美元開發升級版核武庫並擴大其能力的計劃表明,回到了「正常」狀態 — — 即奇異的狀態。然而,這種沒有明顯戰略目的的巨額支出,無論是在歐巴馬政府、政界或公眾內部,都沒有引起太多爭論。
這符合目前公認的模式:關鍵決策是針對具有重大後果的問題做出的,而不解釋為什麼選擇該行動方針,然後政客和媒體就沒有註意到。這種雙重失敗是對我們所謂的民主治理的嘲弄。此外,它還讓那些無法經受嚴格審查的昂貴且具有潛在危險的舉措被忽視。
我們擁有核武已有 70 年的歷史。累積的經驗包括與蘇聯數十年的冷戰打交道、核武擴散到其他九個國家、完善我們對其戰略作用的各個方面的思考,以及對威懾、脅迫和強制邏輯的嚴格演練。沒有任何科目被接受為集中嚴格檢查。
然而,那些選擇走上詳細闡述我們的核能力和核子理論以供其使用的人似乎很大程度上沒有獲得這些理解和智慧。為什麼?我們還沒有被告知。不過,我們從中學到了 洩漏有什麼特點 這個大規模的新核子計劃。
第一,它的目標是設計和製造一類 5-10 千噸範圍內的小型(尺寸和當量)炸彈。結合高度複雜的工程,理論上可以根據目標和目的調整「產量」。
第二,這些核彈可以包裝成精確導引武器,可以從固定飛彈平台或飛機上發射,就像目前使用常規炸藥發射彈頭一樣。
第三,這些改進的能力將使它們能夠用於對付堅固的目標,例如地下核設施、敵人的軍事設施或其他高價值目標。
第四,暗示這些是「先發制人」武器;也就是說,它們的價值不是透過威脅進行毀滅性報復來威懾另一個核武國家,而是為了完成與常規衝突有關的任務或消除被認為構成潛在威脅的目標。因此,這種「新時代」核武力量徹底背離了核子戰略的「不首先使用」原則——即使不是在條約中,也是在實踐中。
一些基本事實
為了正確看待這根本性的發展,有必要提醒我們自己從核子時代的集體經驗中提煉出的一些基本事實。
–當我們談到兩個擁有核武的國家之間的相遇時,武器的主要用途是威懾對方。核戰的風險和後果是如此之大,以至於超過了試圖將其實際用作軍事戰略一部分的任何可能的優勢。這適用於所有二元核國家對: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伊朗(推測)。
當滿足以下條件時,相互保證毀滅(MAD)的結果是穩定的:雙方都有能力承受第一次打擊,同時保留進行核還擊的手段;當有意願這樣做時。沒有人想到去檢驗後者的可信度。各國核武庫的具體模式與此基本邏輯無關。
這種邏輯顯然已經被所有有能力下令進行核打擊的人所接受。沒有任何有權發動核攻擊的文職領導人(或軍事指揮官,除了少數例外)相信,結果會是一場大規模的交鋒——對於那些擁有龐大武庫的國家來說,這就是互相自殺。這並不鼓勵在衝突程度較低時冒險。恰恰相反——因為擔心事態升級。
我們有一份關於蘇聯領導人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 (Leonid Brezhnev) 在 1970 世紀 XNUMX 年代訪問蘇聯洲際彈道飛彈基地的同期報道。指揮官向他示範如果勃列日涅夫輸入啟動程序的代碼,發射程序將會是什麼樣子。出於演示目的,他有機會推動或拉動導彈,如果導彈沒有停用,就會釋放導彈。勃列日涅夫的手開始顫抖,出了一身冷汗,他三度要求保證,事實上該系統已經被停用。
我們有大量的第一人稱證據來證明這種抑制邏輯的根深蒂固。一個例子是理查德·尼克森總統透過暗示和姿態說服蘇聯領導層,除非蘇聯向河內施加全部壓力,接受令華盛頓滿意的解決方案條款,否則尼克森可能會考慮訴諸戰場核武器。
尼克森和國家安全顧問亨利·基辛格甚至親自召來大使阿納托利·多勃雷寧傳達這一訊息,希望能嚇唬他和克里姆林宮領導。蘇聯人忽視了這個威脅,認為這是毫無可信度的虛張聲勢。 (查看帳戶 尼克森的核子幽靈:1969 年的秘密警報、狂人外交與越戰 作者:傑弗裡·P·金博爾和威廉·伯爾)
第一次使用?
——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華盛頓是否有興趣保留首先對伊朗或北韓使用核武的選擇。除了作為出於不同原因做出的決定的事後理由之外,這些原則上的細微差別是否具有任何實際意義並不明顯。
先發制人的核打擊風險極高,因為人們永遠無法確定它們是否會解除敵人的武裝並阻止他們以其他非常令人不快的方式做出反應。想想在首爾訓練的 20,000 門朝鮮砲兵。想想伊朗有幾次在海灣地區造成嚴重破壞的機會。
–首次使用-即使是原則-也開創了危險的先例。它削弱了自 1945 年以來根深蒂固的核子禁忌,從而加劇了焦慮,從而增加了意外或誤判使用的風險。
——核武的口徑越小,設計供其使用的軍事理論的誘惑就越大——儘管有過去70年的經驗和這裡概述的邏輯。所謂的戰術核武(TNW)本質上是危險的。
跨國武器擁有悠久的歷史——無論是在武器庫中還是在戰略思維方面。然而,這段歷史現在正被忽視,無論這種忽視是因為疏忽還是有意掩飾。最終效果是相同的。美國被跨國核武所吸引有一個軍事原因。在相互保證毀滅(或相互勸阻)的背景下,訴諸核武將不可避免地導致大規模交火,最終導致雙方徹底毀滅,擁有優勢常規力量的一方擁有理論上的優勢。
也就是說,它可以壓倒較弱的一方,給它一個既成事實,並期望不會有核還擊,因為這意味著相互毀滅。理論上。表面上的答案是:人們希望TNW可以用來反擊大規模的常規攻擊,而不會引發全面的核戰。發生這種情況的風險反過來又會阻止那些可能成為傳統優勢攻擊者的人 — — 就像對失控升級的恐懼一樣。
無論多麼牽強,這都是從 1960 年到冷戰結束期間美國/北約在歐洲的官方策略。我們在歐洲的戰略、我們的兵力配置、我們的應急計畫都是根據這個概念形成的。我們建造了數千個不同口徑的TNW(包括核子地雷和可以從火砲發射的砲彈)並將其分佈在歐洲和韓國各地。它們是否以及在什麼條件下可能被引爆一直是個謎。隨著與蘇聯核關係的穩定,這個問題逐漸消失。根據冷戰後軍控協議,這些協議已被撤回。
如今,巴基斯坦軍事規劃者擔心,他們在考慮傳統優勢的印度時也面臨類似的困境。他們的策略思想家正在考慮開發和部署TNW作為威懾/防禦強化的想法。印度和蘇聯一樣,正在考慮如何應對這種可能發生的情況:首先對TNW進行打擊,以消滅巴基斯坦庫存中的核武器,或者警告說,任何第一次使用都可能導致雙方自殺式地訴諸戰略核武器。
南亞因誤判而爆發核戰的風險比歐洲更大。因為以主角鄰近為特徵的地理特徵減少了警告時間並立即危及國家完整。此外,由於缺乏無懈可擊的潛射彈道飛彈(SLBM),削弱了大規模報復作為先發打擊威懾力量的可信度。
為什麼要向前推進?
那麼,現在建構以TNW、精確導引彈藥和低當量彈頭為核心的高科技核武力量有何意義呢?那裡不存在傳統上優越或平等的潛在對手。美國對所有可以想像的敵人享有常規優勢。所以,場景是完全不同的。
五角大廈的軍事規劃者和他們聽話的白宮「監督者」顯然考慮到了伊朗和其他可能的「流氓」國家——也就是說,該計劃的發展背後有任何形式的戰略考慮。因為驅動力更有可能是對技術的奉獻以及強大的官僚利益。
為了這個邏輯練習的目的,讓我們假設,無論所做的策略思考都不僅僅是事後論證。劣核國家能否威懾優勢核國家發動常規攻擊?
我們沒有太多這方面的數據——特別是因為沒有一個高級國家試圖這樣做。擁有簡陋核武庫的伊朗是否能夠透過威脅在波斯灣的部隊集結和/或艦隊組成來阻止美國或以色列領導的伊拉克攻擊?我們當然可以說這會提高警覺。處於劣勢的核武國家可能希望讓人們擔心其武器可能在危機最嚴重的時候被意外激活,從而阻止處於優勢的(核和/或常規)對手施展其優勢。
類似的邏輯也指向培養「非理性」的形象。如果美國相信「瘋狂」的薩達姆擁有三到四枚核武器,美國會入侵伊拉克嗎?如果它相信「瘋狂的毛拉」擁有三到四件核武器,它會考慮對伊朗採取侵略行動嗎?沒有把握。但是升級後的 TNW 對這個計算有什麼影響呢?沒有任何。
如果弱國(例如北韓)有能力向強國的祖國發射核武器,那麼這種警告因素就會增加幾個數量級。再一次,理論上。再次強調,TNW 沒有任何威懾效果。
第二個問題:核武國家能否為傳統上實力不如武裝敵人的盟友提供可靠的嚇阻保護傘? (西歐面對紅軍;沙烏地阿拉伯在 2040 年左右面對伊朗)。北約和韓國的經驗顯示「是的」。也就是說,如果提供「核子保護傘」的國家高度重視賭注。同樣,升級為核交鋒的風險對每個人都有保守的影響。有兩件事阻礙了:確定性;和完全的不確定性。
以下是關於延伸威懾作為一種「通用」類型的一般想法。在整個冷戰時期,美國及其戰略依賴的盟友一直在努力解決可信度問題。多年的精神困擾始終未能解決。出於一個內在原因:說服盟友比說服潛在敵人更難,讓他們相信你準備好使用報復威脅來保護他們。
這種奇怪的現像有兩個面向。第一,敵人必須考慮對方的心理;盟友必須考慮另外兩方的心理。然後,敵人知道低估我們的可信度的全部直接成本,並且在核環境中,其計算將始終極其保守。
相較之下,沒有經歷過既是核攻擊的可能目標又是核攻擊的可能發起者的殘酷現實的盟友就無法完全認同這種心理。最後的觀察是否有利於發展更精細的首次打擊能力?不。一方面,考慮到力量的不平衡,推測的微調不會帶來任何好處。另一方面,該地區核擴散的風險非常低。
閒聊
如果遜尼派國家真正擔心 15 年後伊朗「爆發」的前景,那麼關於中東核武軍備競賽的討論就有很多。這種擴散情景有致命缺陷。一方面,在90天內(正如以色列人所說)甚至一年內快速製造炸彈是無稽之談。
原子武器的發展不僅僅是累積足夠的濃縮至 90% 的鈾 (HEU)。你不會只是把它堆在角落裡,蓋上一層卷角的核子工程手冊,然後幾個月後回來發現你已經通過自發生成的過程獲得了武器。
工程和製造要求非常嚴格。一位有能力、公正的核子工程和設計專家會告訴您,如果沒有遇到任何障礙,三到五年是一個更合理的估計。
其次,對沙烏地阿拉伯核子計畫的猜測應該強調能力因素而不是意願因素。隨著知識和技術越來越容易取得,製造原始核彈變得越來越容易。儘管如此,開發計劃仍需要複雜的工程技能和深厚的工業基礎。沙烏地阿拉伯兩者都缺乏,並且在無限期的未來將繼續缺乏。
事實上,即使以地區標準來看,它也非常薄。沙烏地阿拉伯無法製造除最基本的機械產品之外的所有產品。這一赤字無法透過合約專家來彌補。因此,我們再一次讓那些所謂負責任的人擔任負責任的職務,玩著虛假的遊戲,好像他們的政治驅動的聲明是基於現實並經過邏輯思考的。
那麼,為什麼我們要推動一項耗資巨大卻沒有明顯戰略目的的核武計畫呢?一個可能的答案是,我們只是在「攀比」。但世界上沒有瓊斯。更高的效率?核武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們在不使用時就能發揮作用——只是放在車庫裡。因此,潛在性能的微小改進不會為所有者帶來任何好處。
另一種更現實的解釋是,我們想向自己證明我們「可以」做到這一點。這也是我們爬山的原因。在這種情況下,也涉及一些技術上的必要性。如果科學和工程的進步讓我們有能力做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技術事情,那麼我們就會很想證明我們能夠應對挑戰。
後現代時代的許多創新都具有這種性質,即實際效益不確定的技術成就。對於核武來說,我們應該添加男子氣概增強效果。這種心態包含了時尚主義的元素。我們在產品製造出來後就培養了對產品的渴望。以智慧手錶為例。或者,自動駕駛汽車。
事後需求創造可能在維持 1 兆美元核武建設背後的動力方面發揮作用。一旦軍事人員和國防「戰略家」專注於超能力、精確導引和客製化的核子飛彈和炸彈,他們就會想出可能實現的目標。我們不要忘記,對於某些人來說,能夠沿著想像中的伊朗隧道發射一枚智慧核彈頭飛彈到達關鍵項目所在地的想法是令人興奮的。
或者,想一想,當奧薩馬·本·拉登於2001 年XNUMX 月躲藏在托羅博拉山洞時,如果我們擁有如此精湛的技術,可能會發生什麼。我想,透過一些抽象思維,它可以彌補弗蘭克斯將軍拒絕派遣的愚蠢行為。特種部隊(因為擔心傷亡)或中央情報局/國家安全局的無能,十年來一直失去他的踪跡,直到有人闖入才洩露了他的位置。
當更便宜的選擇是晉升合格的將軍和情報官員時,為這種可疑的收益付出泰坦巨龍般的代價似乎幾乎不值得。遺憾的是一開始就沒有意識到這種最偉大的恐龍其實是白象。
麥可布倫納是匹茲堡大學國際事務教授。 [email protected]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奧巴馬悄悄承諾將一萬億美元用於核武器“現代化”,這是完全有道理的,因為這筆錢從公共部門轉移到了私營部門:核武器綜合體利潤豐厚,更重要的是因為掩蓋它的秘密。
這種武器的倫理和經濟學曾經是加州大學的熱門話題,該大學開發出了第一件粗製武器,其位於洛斯阿拉莫斯和利弗莫爾的雙子影子校園從那時起就一直在繼續設計和積極推廣它們。 (這個角色主要由私人且人脈廣泛的柏克德公司接管,而大學提供了「管理」的遮羞布);教授和學生曾經透露,攝政王、受寵的教授和矽谷如何從炸彈綜合體中獲得了豐厚的利潤。現在,正如布倫納教授和羅伯特·帕里教授提醒我們的那樣,儘管使用這種地獄產物的可能性與日俱增,但大學對這種地獄產物的參與幾乎完全是一紙空文。大多數美國人完全不知道這種聯繫,而這正是加州大學管理員所喜歡的方式。
還有人擔心,內部人士有意將小型 TNW 轉移到以色列或其他國家,造成“庫存”的“錯誤”,就像已經發生的 NW 一樣。關於它用一些偷來的原料製造奈米線的故事並不可信。他們是從美國來的。
例如,大約 100 年 SALT 之後,米克爾森(僅)反導設施的 1976 枚小型核武器被拆除,但據稱在太平洋上空發射並引爆,這是一個荒謬的故事。然後以色列突然有了大約100個小NW。它們是否相同並不重要;它們無疑是“庫存錯誤”,就像伊朗門武裝透過以色列走私武器為違憲的秘密戰爭籌集資金一樣。
TNW 可能對美國安全沒有用處,但會受到先發制人國家的重視,並會被美國右翼分子的代理人用來挑起對外戰爭。
跨國核武也有助於美國右翼製造另一場冷戰軍備競賽,威脅其他國家,讓其右翼奪取權力,而這是美國右翼的主要權力來源。
所有這些錢並沒有真正花在「核武」上。
它確實進入了極其先進的“鍍金”輸送系統。這些都是由核子有效載荷證明的。但這筆錢正在大力推動精確導引、隱形飛彈和遠程打擊技術的發展。在這種情況下,它被用於核彈頭是一個藉口。
如果我們只想升級核部件以保持其可靠性,那麼幾乎所有這些巨額費用都是不必要的。這是對軍事工業的擔憂,而不是真正的核子問題。
遺憾的是,美國最大的產業之一就是武器/軍事。公司擁有的 MSM 透過 24/7 的總統競選瑣事很好地娛樂了觀眾,但完全忽略了我們迫切需要的重要新聞。他們唯一一次改變選舉故事是在發生恐怖攻擊時,因為它激起了人們的恐懼和對強大軍隊的渴望。
花費一兆美元來重建我們的基礎設施、為無家可歸者提供住房、教育我們的年輕人或真正支持我們的退伍軍人顯然要重要得多,但這些人背後沒有遊說者或富有的戰爭奸商。
正如我之前所說,這項耗資 1,000 兆美元的現代化計劃對我來說毫無意義,除非它是一種將納稅人的錢轉移給國防承包商的偷偷摸摸的方式。我能想像它成功的唯一方法是所有潛在目標都表現得無助和愚蠢。即使假設沒有針對現代化 B-61 的直接對抗措施(我不會做這樣的假設!),報復必然是猛烈的。
我同意史密斯先生的觀點。此外,鑑於 F-35 多用途飛機的巨大慘敗,我們為什麼要相信五角大廈能夠妥善開展任何大型開發案?我記得在某處讀到,最新一代航空母艦上的新飛機發射和回收系統存在重大問題,而且這些航空母艦無法用目前使用的系統進行改裝。
「想想伊朗有幾個在海灣地區造成嚴重破壞的機會」。
那麼,我們是否可以假設這些是不透過熱核攻擊消滅伊朗的唯一原因?或者說,人類的道德底線是否還殘留在某個地方?
經過幾分鐘的考慮,我想不會。
「這適用於所有二元核國家對: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伊朗(推測)」。
1.「二進位對」是多餘的。
2. 「以色列-伊朗(推測)」就其本身而言,與構成本文主題的核武政策一樣惡作劇。每個不厭其煩地了解這個主題的人都非常清楚,自從華盛頓試圖將核武計畫強加給國王(他們的傀儡)以來,伊朗就沒有活躍的核武計畫;伊朗目前沒有核武計劃;伊朗領導人鄭重宣布核武不符合伊斯蘭教義,即使考慮製造核武也是有罪的。在核武方面將以色列和伊朗置於同一水平是極其不公平的。以色列完全無視《不擴散核武條約》,並用世界上最大的核武庫之一武裝自己——今天就可以使用。從這方面來說,它是(或應該是)國際賤民,比北韓糟糕得多。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伊朗嚴格遵守其所有國際義務 — — 包括其簽署的《不擴散核武條約》。
你當然是對的。
此外,美國(以及英國和所有「合法核武國家」)在《不擴散核武條約》中承諾減少核武器,而不是升級核武器,甚至考慮「首先使用」。核戰對世界構成最大威脅的是美國。
湯姆,
1. 根據定義,數學二進位數成對出現,因為二進位數必然只有兩個。因為「二元」和「配對」放在一起似乎是多餘的。但是,以我們熟悉的十進制數字(可以使用任何兩個不同的標記)定義的二進制對是“0”和“1”,因此零和一個將是“二進制對”,這不會是多餘的。將這對定義為“整數”,“1”是整數,“0”是空值。為此,我們可以定義一個難題,即存在於核武裝二元國家對抗中的難題,源於相互承認的存在“必要性”,每個國家都認為自己“無效”對方,從而使自己成為“一」。二元對(“1”“1”)交叉(對抗)的悖論是“0”“0”(相互無效)結果的近乎確定的機率...
2. 以色列的核武二元「對立面」是歐洲:眾所周知,歐洲沒有針對以色列的核武。如果是這樣,那麼以色列的(秘密)核武(對以色列而言)就變得“安全”,並且在戰術上非常有效,就像它所希望的那樣,可以防止“反猶太”組織的允許。擁有核武的伊朗是以色列恐怖電影的幻想,就像,你知道,真的真的很可怕…
「也許華盛頓官方最瘋狂的地方在於投資 1 兆美元購買新一代核武的隨意決定…”
我們現在可以更新華盛頓的老笑話:「這裡一兆美元,那裡一兆美元,很快你就會談論真正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