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短視的“大戰略”

「硬漢/辣妹主義」仍然是華盛頓官方外交政策的主要修辭方式,這可能會保護強硬派的政治和媒體生涯,但它正在嚴重損害美國在世界上的戰略地位。尼所解釋的那樣。

作者:富蘭克林‧史平尼

美國當代大戰略的理論和實踐可以用2001年世貿中心和五角大樓恐怖攻擊後不久,布希總統的一句話來概括:「你要麼與我們同在,要麼與我們同在」。 」

這種大戰略的概念並不是布希發明的。他的聲音只不過是國務卿馬德琳·奧爾布賴特的必勝主義理論的變體,即隨著蘇聯的解體和冷戰的結束,美國已成為世界「重要強國」。

2008 年權力交接期間,當時的候任總統巴拉克·歐巴馬 (Barack Obama) 和喬治·W·布希 (George W. Bush) 總統都在白宮。

2008 年權力交接期間,當時的候任總統巴拉克·歐巴馬 (Barack Obama) 和喬治·W·布希 (George W. Bush) 總統都在白宮。

事後看來,現在很明顯,布希主張的單方面特權適得其反,在國內外造成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同樣明顯的是,儘管遭遇了反彈,但他的強制性大戰略觀在巴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總統任期內變得更加根深蒂固和僵化。

這在歐巴馬單方面升級無人機攻擊中就可見一斑。他的阿富汗「增兵」決定有致命缺陷(點擊 請點擊這裡 請點擊這裡);美國國家安全局的國內外間諜活動,包括竊聽德國總理梅克爾等親密盟友的手機;他的政府對烏克蘭的侵略性幹預,加上對弗拉基米爾·普丁的妖魔化,現在正在與俄羅斯展開一場不必要的新冷戰;以及歐巴馬所謂的東海戰略支點遏制中國。

當然,大戰略的藝術比基於單邊軍事特權的兩黨強制外交理論更為微妙。當然,大戰略的藝術不僅僅是國務卿奧爾布賴特在關於是否幹預巴爾幹半島的辯論中向科林·鮑威爾將軍提出的問題所體現的強制概念, “如果我們不能使用的話,擁有你一直在談論的這支優秀軍隊有什麼意義呢?”

 

美國陷入永久戰爭狀態應該表明,是時候重新思考我們的大戰略方針了。

什麼是大戰略?

那麼,我們要如何定義大戰略呢?更具體地說,建設性的大戰略需要考慮哪些因素?

已故美國戰略家約翰·R·博伊德上校 (USAF Ret see) 简历),形成了綜合和評估國家大戰略的五個標準。博伊德關於衝突的精彩理論包含在他題為“關於勝利和失敗的論述”的簡報集中(可以在他的網站下載) 鏈接 這裡)。我將向讀者簡要介紹我所說的博伊德製定明智的大戰略的標準。

博伊德認為,任何國家都應該制定用於實現其國家目標(我們的國家目標可以在憲法序言中找到)的國內政策、外交政策和軍事戰略,以便國家的決定和行動可以:

– 增強該國的決心並增強其政治凝聚力或團結;

——削弱對手的決心,削弱其內部凝聚力;

– 加強盟友對其事業的承諾,並讓他們同情其成功;

–吸引那些不致力於其事業的人或讓他們同情其成功;

——最重要的是,以有利的條件結束衝突,避免為未來的衝突埋下種子。

這些常識性標準不應被視為清單,而應被視為評估具體政策或行動是否明智的一般準則,例如,布希總統對 9/11 的反應或歐巴馬對烏克蘭的干預(我將留給讀者評價)。

顯然,制定同時符合或強化所有這些標準的政策是很困難的。在美國兩黨外交政策菁英都盛行單邊軍事戰略和強制外交政策的情況下,這項挑戰尤其困難。軍事行動和政治脅迫通常在短期內具有破壞性,其破壞性的戰略效果可能與大戰略的目標形成天然的緊張關係,而從長遠來看,大戰略應該是建設性的。歷史上充滿了調和軍事戰略與大戰略之間天然緊張關係的失敗案例。

此外,一個國家變得越強大,就越難將這些經常相互衝突的標準結合到一個明智的大戰略中。擁有壓倒性的權力會滋長傲慢和傲慢,誘使領導人強制和過度地使用權力。但對他人發號施令或將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會滋生持久的怨恨。因此,矛盾的是,擁有壓倒性的權力會增加長期戰略上誤入歧途的危險。

當出於國內政治原因(例如贏得選舉的目標)而使用激進的外部行動、政策和言論來支撐或增強內部凝聚力時,這種危險變得尤其嚴重且難以控制。

很多時候,軍事戰略或強制外交政策被認為有助於加強國內政治凝聚力,但在大戰略層面卻會適得其反,因為它們增強了對手的抵抗意志,迫使我們的盟友保持中立。和/或趕走不承諾的人,這些加在一起可能會導致日益孤立和持續的衝突,最終會自我反噬,削弱國內的凝聚力。

案例研究:德國威廉敏娜,1914 年

1914 年德國透過中立的比利時入侵法國提供了一個典型的例子,說明由內部戰略考慮(在這種情況下,德國對孤立和兩線戰爭有充分理由的恐懼)制定的政策如何能夠誘導訓練有素的、專業策略領導菁英出於最「理性」的原因而犯下大規模的重大戰略錯誤。

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時,德國並沒有試圖征服並永久佔領比利時或法國。在戰略上是必要的以便在法國的俄羅斯盟友在東部動員之前將法國趕出即將到來的戰爭。

德國的作戰層面的問題是法德邊境戒備森嚴,因此德國軍事領導層確信有戰略需要透過入侵防禦力薄弱得多的中立國比利時來避開這些防禦工事。

雖然德國的計劃是基於邏輯軍事考慮(即,它似乎是滲透法國防禦的最快方式),但德國對軍事戰略的痴迷使其軍事規劃者和德皇對這種入侵的宏大戰略影響視而不見,特別是如果這次入侵未能取得快速、乾淨的勝利。

德國軍事戰略家明白,違反比利時的中立性可能會讓英國捲入戰爭。但他們不知道文明世界會如何對待他們入侵一個中立小國的反應,而這個中立小國的獨立和中立自那時起就得到了保證。 1839 倫敦條約(其簽署國包括普魯士領導的德意志聯邦),德意志帝國在吸收普魯士的條約義務時承認了該條約。

1914年,德國外交部長(他在決定德國軍隊入侵戰略的決定上沒有發言權)傲慢地否認了英國參戰的可能性,將《倫敦條約》描述為「一紙空文」。然而,《倫敦條約》最終證明它不僅僅是一紙空文。

德國入侵中立國比利時,隨後入侵法國,將英國帶入戰爭,激怒了文明世界。然後,德國的入侵在第一次馬恩河戰役(1914 年 XNUMX 月)時停止,此時距離他們入侵比利時僅一個月。馬恩河為長期的僵局和血腥的消耗戰創造了條件。鮮血的溢出增強了雙方必勝的決心。更重要的是,在衝突的大戰略層面上,德國人實際上給了英國一筆宣傳上的意外之財,英國人在戰爭的剩餘時間裡充分利用了這筆錢。

在接下來的四年裡,英國成功地將德國塑造成了一支徹頭徹尾的邪惡力量的形象(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時並非如此)。德國領導階層持續的大戰略失誤(例如齊默曼電報、無限制潛艦戰等)強化了成功的宣傳行動。這些自傷使得德國在戰爭的決定性大戰略層面上受到道德孤立。 (請參閱我的文章 M&M 策略 博伊德強大的道德孤立理論的一般描述,適用於任何形式的衝突。

德國的道德孤立也造成了一種心理上的不對稱,增加了其對手的行動自由:也就是說,英國能夠避免批評,而他們對德國進行了無情的封鎖,造成了比德國更多的不分青紅皂白的死亡與痛苦。

事實上,在 1990 年代美國對伊拉克政策的不祥預兆中,德國是徹頭徹尾的邪惡的宣傳觀念變得如此有效,以至於英國能夠維持其 兇殘的封鎖 11 年 1918 月 1919 日停戰後,直到 XNUMX 年 XNUMX 月,德國的政策(特別是對食品進口的限制)沒有受到其盟友或中立國的任何抗議。

英國一戰封鎖政策的不祥相似之處也適用於美國 制裁 Bush-41和克林頓政府期間的伊拉克政策:薩達姆·侯賽因入侵科威特後將其描繪成徹頭徹尾的邪惡,這使得美國的「戰略家」能夠說服世界從1990年2003月到XNUMX年XNUMX月對伊拉克實施制裁。

沒有人知道有多少無辜伊拉克人死於封鎖和薩達姆無情反制措施的綜合影響,但目前死亡率研究估計有 500,000 萬到 1996 萬人。 60 年2003 月,時任美國駐聯合國大使瑪德琳·奧爾布賴特(Madeleine Albright) 在“XNUMX 分鐘”節目中被萊斯利·斯塔爾(Leslie Stahl) 問及伊拉克兒童死亡事件時,臭名昭著地回答:“我們認為這個代價是值得的。”儘管如此,她聲稱這些死亡是“值得的”,但這並沒有阻止美國利用虛假說法為XNUMX年無端入侵伊拉克辯護。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即使是擁有大量德國人口和普遍反英情緒(現在已經被遺忘)的美國,也放棄了其長期的中立傳統,加入了德國的敵人,從而注入了足夠的生力軍和資源來打破僵局並使德國的失敗不可避免

毫無疑問,英國在戰爭期間在道德上孤立德國的偉大戰略成功也助長了傲慢態度,導致 1919 年凡爾賽和會上對德國強加了過度報復性的條款。不言而喻的。

由於偏離了明智的大戰略勝利的標準,英國在意大利和法國的縱容下,以及伍德羅·威爾遜總統無法或拒絕在和平條款中實行溫和態度,無意中為真正病態的出現鋪平了道路。德國形式的國家。

很能說明問題的是,今天的美國政客和戰爭販子喜歡提起希特勒和慕尼黑的幽靈,卻從不提及希特勒上台的原因──凡爾賽復仇。

今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101 年後,世界仍在為德國 1914 年的重大戰略錯誤、盟軍在凡爾賽和會上無情地利用這一錯誤、巴爾幹問題、中東問題付出代價。例如,東部、俄羅斯腹地和高加索地區的根源可以追溯到1914 年的入侵、1919 年的復仇以及這次復仇的暴力後果所造成的世界秩序的破壞。

因此,德國案例研究的重要教訓是:讓軍事戰略凌駕於大戰略之上是非常危險的。每當一個大國未能充分考慮制定明智的大戰略的標準時,痛苦的意外後果就會蔓延,然後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強調“韌性”

今天美國的核心外交政策問題和美國軍國主義問題可以簡單地表述為:軍事戰略勝過大戰略。結果不僅是一種永久的戰爭狀態,而且正如烏克蘭和中國的新政策所表明的那樣,這是一種不斷擴大的對抗,可能導致更多的戰爭和更多的反擊。

簡而言之,這就是為什麼現在是時候對強制性單邊主義進行大戰略評估了,這種單邊主義在美國不斷變化的反恐戰爭、對烏克蘭的干預以及所謂的戰略重心轉向中國後院中顯而易見。對實際問題進行實質政治辯論的時機已經成熟。

總統競選活動將在勞動節後的第二天進入高潮。但就目前情況而言,美國人民即將被關於為什麼是時候重建美國國防的演講和爭論所淹沒,大多數候選人都搥胸頓足,試圖戰勝對方。

如果至少有一位候選人不再搥胸頓足,而是深思熟慮地談到讓我們的國家擺脫盲目軍國主義、走向更明智的大戰略的重要性,這難道不是令人耳目一新嗎?

不幸的是,這可能不會發生;在美國,和其他地方一樣,所有外交政策都是地方性的,因為它是由國內政治決定的。在我們國家,兩黨軍工國會聯合體中有太多人靠著美國單邊主義、恐懼和永久戰爭的自我參照政治而變得富有和強大。

富蘭克林「查克」史賓尼 (Franklin “Chuck” Spinney) 是五角大廈前軍事分析師,也是《 絕望:巴拉克·奧巴馬和幻想政治,由 AK 出版社出版。 [這篇文章之前曾發表在《Counterpunch》上。

14 條評論“美國短視的“大戰略”

  1. 安倍晉三
    九月1,2015 11處:35

    談到「高瞻遠矚」的大策略:

    對中國來說,伊朗的地理位置和地形使其成為發展橫跨歐亞大陸的陸上基礎設施走廊網路的戰略合作夥伴,而無需與美國海軍有潛在的對抗。

    大約2100年前的漢朝時期,伊朗就是中國最初絲路的一部分。兩國合作歷史悠久。現在,自從習近平主席決定建造歐亞新經濟絲綢之路的陸橋(部分原因是歐巴馬愚蠢的「亞洲支點」海上軍事包圍中國)以來,伊朗被北京視為重要的合作夥伴。

    伊朗是中國除俄羅斯之外最方便的開放海域通道,也是中亞貿易唯一的東西/南北交會點。 1996年300月,伊朗和土庫曼完成了馬什哈德和捷詹之間長達2014公里的鐵路,彌補了這缺失的環節。 XNUMX年XNUMX月,哈薩克、土庫曼和伊朗開通了一條從烏曾(扎瑙曾)到戈爾幹,再到伊朗波斯灣港口的鐵路。對北京來說,伊朗橫跨中國向西的兩座陸橋之一的地位增強了其地緣戰略價值。另一座橋繞過里海北部海岸,穿過哈薩克和俄羅斯西南部高加索地區附近。伊朗對中國龐大的基礎設施項目具有戰略意義,因為它也將中國與歐洲和波斯灣連接起來。

    現在,一旦幾個月後制裁解除,伊朗長期以來一直尋求的加入歐亞上海合作組織(SCO)的資格也可能最早在明年獲得批准,該組織因伊朗受到國際制裁而被阻止。上合組織目前包括俄羅斯、中國、印度、巴基斯坦、烏茲別克、吉爾吉斯和塔吉克斯坦,伊朗擁有觀察員地位。

    伊朗經濟副部長馬蘇德·卡爾巴西安近日接受德黑蘭媒體採訪時表示,當新經濟絲路伊朗支線建成後,伊朗將成為每年超過12萬噸貨物的過境路線。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預計,十年內,中國正式稱為「一帶一路」的倡議將每年在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之間創造超過 2.5 兆美元的貿易額。

    對伊朗來說,與中國和俄羅斯主導的這一事態發展全面合作,遠比成為華盛頓在經濟或任何其他針對中俄的戰爭中的地緣政治棋子更有希望。

    […] 另一個深深紮根於伊朗靈魂並阻礙信任華盛頓承諾的因素 […] 1980 年至 1988 年悲慘的兩伊戰爭。這也導致伊朗超過一百萬人死亡。沒有一個伊朗人不知道,是華盛頓慫恿和支持薩達姆·侯賽因發動了這場毀滅性的戰爭。

    為什麼伊朗不會出賣俄羅斯
    F.威廉恩達爾
    http://journal-neo.org/2015/09/01/why-iran-wont-double-cross-russia/

  2. 安倍晉三
    八月31,2015 22處:29

    一年來的宣傳和誤導讓大眾對馬來西亞航空 MH17 航班感到困惑。在這一點上,這似乎是顯而易見的;這一直是一種「策略」。從一開始就困擾我的問題是,「為什麼雙方似乎都滿足於讓這齣戲繼續上演?」無論荷蘭安全委員會或聯合調查小組 (JIT) 的報告如何,這都將是令人難以置信的。然而,這起案件的一個令人難忘的事實仍然存在,許多人從一開始就知道發生了什麼。 […]

    我們不需要在這裡剖析主動電子掃描陣列(AESA)雷達系統、天基武器或美國或俄羅斯武庫中其他技術進步的能力。任何飛彈向俄羅斯領土附近的客機發射而未被電子設備注意到的可能性幾乎是不可能的。更有可能的是,技術「差距」導致調查陷入僵局。俄羅斯無法展示用彈體攻擊 MH17 的飛彈或機砲,五角大廈也無法展示。飛機被擊中然後墜落到地球的類似 IMAX 的影片中可以揭示其能力和弱點。

    歸根究底,我們看到北約和俄羅斯不斷升級的軍事演習和演習,足以說明國際摩擦的加劇。正如西方媒體所報導的那樣,最近在卡普斯京亞爾靶場進行的「白楊」彈道飛彈試射不僅僅是代價高昂的武力威脅。氫彈彈頭傾斜飛彈嗡嗡作響,它始於基輔一場所謂的和平革命。現在,多年來醞釀已久的成熟軍備競賽正在閃耀光芒。

    關於 MH17 的不可能的真相
    菲爾·巴特勒
    http://journal-neo.org/2015/08/31/the-impossible-truth-about-mh17/

  3. 埃里克
    八月31,2015 20處:23

    任何大戰略的目標都是關鍵問題。唯一正確的國家目標是促進人類利益的道德目標,儘管這當然必須在一個國家的資源和政治現實範圍內。顯然,美國總體上沒有這樣的目標,只是聲稱它們是為了使戰爭合理化。

    自早期聯邦時代以來,美國政府的目標甚至從未與人民的目標保持一致,也從未與人類的目標保持一致,除非巧合或作為其行銷預算的一部分。在美國恢復民主之前,政府只會為自私、無知和虛偽的人服務。

  4. 布魯斯
    八月31,2015 14處:51

    夥計們,這都是 PoppyBushit ! – 0bie

  5. 傑姆茲
    八月31,2015 12處:57

    目前我能看到的唯一可行的解​​決方案是投票給萊西格,希望他能夠成功恢復真正的民主,真正平等地代表每個投票個體,而不是代表那些為競選做出最大貢獻的人,即軍事工業複合體。讓我一直困惑的是,那些自稱最支持退伍軍人的候選人卻是第一個派出我們的士兵去殺人或被殺的人,這些戰爭是不必要的、可怕的。如果他們確信這些是正義和光榮的戰爭,他們就應該推動自己的子孫去戰鬥。相反,他們培養新郎的孩子(即布希)來競選公職,然後派其他人的孩子去打更多的戰爭。

    • 莫蒂默
      八月31,2015 15處:00

      奧威爾文章中的一句話:政治與英語

      「政治語言」——從保守派到無政府主義者,所有政黨都是如此——雖然有所不同,但其目的是讓謊言聽起來更真實,讓謀殺變得更受人尊敬,並讓純粹的風聲顯得更堅實。

      另外:“所有問題都是政治問題,而政治本身就是一堆謊言、逃避、愚蠢、仇恨和精神分裂。”

      奧威爾的這些話應該像另一種敘述一樣迴響和脈動。

      這篇文章寫於或發表於 1946 年,大約在他去世前四年。他的話仍然準時、切中要害。

  6. 安倍晉三
    八月31,2015 12處:50

    透過對德國政治理論家卡爾·施密特的「政治」、「格羅姆」和「愛國者」概念的討論,可以了解美國的地緣政治「大戰略」。

    1926 年,施密特撰寫了他最著名的論文“Der Begriff des Politischen”(“政治概念”)。

    對施密特來說,政治並不是與任何其他領域(例如經濟)等同的自治領域,而是決定任何其他領域達到政治點的存在基礎。

    施米特將他的國家主權和自治概念領域建立在朋友和敵人之間的區別之上。這種區別是「存在地」確定的,也就是說,敵人是「以一種特別強烈的方式,存在地不同和陌生的東西,因此在極端情況下與他發生衝突是可能的」。密特,1996 年,第27 頁)

    對施密特來說,這樣的敵人甚至不需要基於國籍:只要政治實體之間的衝突有可能激烈到足以演變成暴力衝突,敵意的實際內容可能是任何東西。

    儘管對施密特的著作有不同的解釋,但人們普遍認為「政治概念」試圖透過將政治的內容定義為反對「他者」(即反對者)來實現國家統一。比如說,敵人、陌生人。這適用於對自己的利益構成嚴重威脅或衝突的任何個人或實體。)此外,國家的突出地位是對潛在的暴躁公民社會的中立力量決不能讓其各種對抗達到政治層面,以免造成內戰。

    利奧·施特勞斯(Leo Strauss)是一位政治猶太復國主義者,也是弗拉基米爾·雅博廷斯基(Vladimir Jabotinsky)的追隨者,在柏林猶太研究院任職。 1932年,施特勞斯寫信給施密特,總結了施密特的政治神學:“因為人本質上是邪惡的,所以他需要統治。”但統治是可以建立的,也就是說,人們只能團結起來反對──反對其他人。每個人的聯合都必然與其他人分離……由此理解的政治不是國家的構成原則、秩序,而是國家的條件。

    憑藉著施密特的推薦信,施特勞斯獲得了洛克斐勒基金會的獎學金,開始在法國研究霍布斯。施密特後來成為阿道夫·希特勒新納粹政府中的一位有影響力的人物。

    30年1933月XNUMX日,希特勒被任命為德國總理。衝鋒隊和黨衛軍在柏林各地領導火​​炬遊行。反對納粹主義的德國人未能團結起來反對它,希特勒很快就採取行動鞏固絕對權力。

    27 月 1933 日德國國會大廈縱火後,納粹開始暫停公民自由並消除政治反對派。共產黨人被排除在德國國會大廈之外。在 24 年 1933 月的選舉中,再次沒有任何政黨獲得多數席次。希特勒需要國會大廈中的中間黨和保守黨的投票才能獲得他想要的權力。他呼籲德國國會議員於 XNUMX 年 XNUMX 月 XNUMX 日投票支持《授權法案》。

    透過授權法案,希特勒「暫時」獲得了全權。法律賦予他無需議會同意甚至不受憲法限制即可採取行動的自由。

    施密特於1 年1933 月XNUMX 日加入納粹黨。入黨後幾天內,施密特就參與了焚燒猶太作家書籍的活動,並為焚燒“非德國”和“反德國”材料而感到高興,並且呼籲進行更廣泛的清洗,包括受猶太思想影響的作家的作品。[

    1933 年 XNUMX 月,施密特被赫爾曼·戈林任命為普魯士國務委員,並於 XNUMX 月成為 Vereinigung nationsozialistischer Juristen(“國家社會主義法學家聯盟”)主席。他還接替赫爾曼·海勒 (Hermann Heller) 擔任柏林大學教授(他一直擔任該職位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施密特提出他的理論作為納粹獨裁政權的意識形態基礎,以及元首國家在法哲學方面的正當性,特別是透過獨裁的概念。半年後,即 1934 年 XNUMX 月,施密特被任命為納粹律師新聞刊物《Deutsche Juristen-Zeitung》(《德國法學家雜誌》)的主編。

    1934 年 XNUMX 月,他出版了《領袖保護法律》(Der Führer schützt das Recht),以希特勒的權威作為“行政司法的最高形式”,為長刀之夜的政治謀殺辯護。(höchste 表行政員 Justiz )」。

    施密特自稱是激進的反猶太主義者,也是 1936 年 XNUMX 月在柏林舉行的法律教師大會的主席,他在會上要求清除德國法律中的“猶太精神 (jüdischem Geist)”,從而甚至要求從此以後猶太科學家的所有出版物都應標有一個小符號。

    然而,1936 年XNUMX 月,黨衛軍刊物《黑色軍團》指責施密特是機會主義者,並稱他的反猶太主義只是一種藉口,並引用了施密特早些時候批評納粹種族理論的言論。此後,施密特辭去了「Reichsfachgruppenleiter」(帝國專業小組負責人)的職務,但保留了柏林教授的職位和「Preuüischer Staatsrat」的職位。

    1930 世紀 XNUMX 年代末,隨著希特勒帝國在歐洲擴張,施密特提出了他的概念:
    “Groàraum”,字面意思是“偉大的空間”。這個字有「勢力範圍」的意思,「地緣政治空間」可能更接近這個意思。施密特打算用 Groàraum 概念來掌握超越單一國家(即特定領土)的區域或地區,以理解更大規模的空間秩序、複合體或安排。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施密特拒絕了一切去納粹化的嘗試,這實際上阻止了他在學術界的職位。儘管與學術界和政治界的主流隔絕,他從 1950 世紀 XNUMX 年代開始繼續研究,特別是國際法。

    1962年,施密特在佛朗哥統治下的西班牙發表演講,其中兩次演講促成了次年出版的《遊擊隊理論》,其中他將西班牙內戰定性為一場針對“民族解放戰爭”的“民族解放戰爭”。 “國際共產主義。

    施米特認為遊擊隊是一種特殊而重要的現象,它標誌著二十世紀下半葉新戰爭理論的出現。

    二十世紀初,這位知識巨人闡明了施密特朋友與敵人區別的最簡單的表述: http://www.youtube.com/watch?v=3sfNROmn7bc

    在被稱為“布希主義”的施密特式猛烈抨擊中,“黨派”轉變為“恐怖分子”,不再是“內部”敵人,而是真正的“全球”敵人,無論在哪裡發現都將被消滅。

    正如歐巴馬主義進一步規定的:決策者擁有權利。

    美國「例外主義」的世界秩序、地球佔有學說在其「歐亞大陸」概念中沒有空間。

    「歐亞」政治領域的表述本身就是一種「恐怖主義」行為,所有與這種「瘋狂」相關的人都是需要消滅的「敵人」。

    • 安倍晉三
      八月31,2015 12處:56

      從地緣政治角度解讀施密特:Nomos、領土和 Groàraum
      史都華·埃爾登
      https://progressivegeographies.files.wordpress.com/2012/03/reading-schmitt-geopolitically.pdf

      • 莫蒂默
        八月31,2015 14處:13

        Abe,跟隨您在 Groàraum 上的腳步,發現了這個令人大開眼界的信息 —
        (摘抄)

        在這樣做的過程中,他對美國擴張主義的政治神學、門羅主義及其各種延伸中闡述和編纂的美國國家政策和世界統治的目標進行了揭秘和批判性的分析,表明威爾遜普遍主義的本質在之前、期間實際上是二戰後將美國國家利益、美國擴張主義和門羅主義原則與人類利益等同起來的陰險意識形態(3)。在討論新出現的政治現實時,施密特指出,德國需要製定自己的大規則,並將國際法的性質概念化為不同大規則之間的關係,從而拒絕美國的普遍主義主張。

        卡爾·施密特討論的中心是門羅主義的地緣政治和意識形態實質,特別是在西奧多·羅斯福重新解釋門羅主義以證明“資本主義帝國主義”(4) 和伍德羅·威爾遜的合理性先前闡述的一系列思想。世界有效的原則。由門羅主義創建的新美國國際法的實質內容實際上是缺乏國際法,傳統上將其理解為西半球這些國家相互同意創建的國際法,因為門羅主義假定,新國際法的唯一來源是美國的意願。根據施密特的說法,從歷史上看,門羅主義是美國征服拉丁美洲國家並將這些國家轉變為美國實際上的保護國的工具。

        伍德羅·威爾遜總統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的目標是將門羅主義的原則提升為對全世界普遍有效的原則,這實際上是美國對世界統治的首次嘗試。 12 年1919 月6 日,在巴黎和會上,威爾遜總統向代表們保證,門羅主義是“國際聯盟的真正先驅”,並反問道:“我們聚集在這裡,確實不是為了奉獻和擴展國際聯盟的視野。
        http://www.geocities.ws/intregal_tradition/grossraum.html

        我現在的問題是,門羅主義是一個「自我完善的預言」嗎?

    • 安倍晉三
      八月31,2015 15處:58

      卡爾·施密特的循環推理充斥著超級大國機構的幻想,即美國將自己視為一種限制力量的形象。

      施密特將katechon 的概念(源自希臘語:τὸ κατÎχον,“抑制的人”,或ὠκατÎχÏών,“抑制的人”)描述為「阻止早就該發生的世界末日的力量現在已經發生」。

      凱特孔:卡爾施米特的帝國神學與未來的廢墟
      茱莉亞地獄
      https://www.lsa.umich.edu/UMICH/german/Home/People/GRSchmitt1.pdf

      • 莫蒂默
        八月31,2015 16處:55

        什麼,或者說,誰是「權力」?
        ~~~~~~~~~~~~~~~~~~~~~~~~~~~~~~~~

        街頭傳言 街頭傳言:BEN ZIMMER
        傑基開始了甘迺迪「卡米洛特」的傳奇
        美國東部時間 22 年 2013 月 10 日晚上 07:XNUMX
        本週,在約翰·F·甘迺迪遇刺 50 週年紀念活動中,有一個詞繼續引起人們的共鳴:卡米洛特。

        亞瑟王的神話宮廷城市的名字源自於中世紀的浪漫文學,但由於傑奎琳·甘迺迪在丈夫去世後巧妙的媒體操縱,「卡米洛特」仍然是甘迺迪政府的一個有力的神話隱喻。

        這個名字最初以「Camaalot」的形式出現在Chrétien de Troyes 所寫的一首關於蘭斯洛特的12 世紀法國詩中,但詞源學家不確定這是否是指現實生活中的英國地點,例如科爾切斯特(Colchester)(拉丁語中為“科爾切斯特”)。

        後來的作家,如托馬斯·馬洛里爵士和阿爾弗雷德·丁尼生勳爵將卡米洛特變成了一個夢幻般的烏托邦。當馬克吐溫寫下《亞瑟王法庭上的康涅狄格北方佬》時,“卡米洛特”已為美國讀者所熟知,儘管吐溫筆下的時空旅行主角並不認識這個名字。 (他推測,「很可能是精神病院的名稱。」)20 世紀,「Camelot」開始逐漸融入美國流行文化,成為 1930 年代一款流行棋盤遊戲的名稱。

        但甘迺迪家族的《卡米洛特》的直接靈感來自於勒納和羅意威根據 TH White 的流行小說《曾經與未來的國王》改編的同名音樂劇。雖然這部音樂劇於 1960 年在百老匯上演,但直到甘迺迪去世後,才有人想到將《卡米洛特》與這位理想主義的年輕總統聯繫起來。

        正如《卡米洛特與文化大革命》一書的作者詹姆斯·皮爾森最近在《每日野獸報》上所寫的那樣,杰奎琳·肯尼迪在接受《生活》雜誌一周採訪西奧多·懷特(與小說家無關)時,一手捏造了卡米洛特神話。她告訴懷特,她和她的丈夫喜歡在睡前聽演員們的錄音,尤其是主打歌,其中理查德·伯頓飾演的亞瑟唱道:“不要忘記,一旦有一個地方,一個簡短的,閃耀的時刻,被稱為卡米洛特。

        傑奎琳引用了這句話並總結道:“將會再次出現偉大的總統,但永遠不會再有另一個卡米洛特。”她的觀察結果登上了全國各地的報紙。

        沒有什麼比這個詞更能鞏固懷舊的甘迺迪神話了。正如莉茲·尼克爾斯在《品牌風暴》一書中所寫,這是「現代歷史上講故事塑造品牌力量的最重要例子之一」。儘管有關甘迺迪總統任期的種種爆料都不盡如人意,但 50 年後,卡米洛特的比喻似乎仍然無懈可擊。

        ——先生。 Zimmer 是一名字典編纂者,也是 Visual Thesaurus 和 Vocabulary.com 的執行製作人。

  7. FG桑福德
    八月31,2015 12處:25

    對於像德國這樣幾乎被內陸包圍且被其他競爭國家包圍的國家來說,區分「大戰略」和「軍事戰略」是很有意義的。文章討論的基本上是“施利芬計劃”,這實際上是一個相當不錯的計劃……只是他們沒有遵循它。如果遵循這一點,今天的世界將會大不相同,而且永遠不會有凡爾賽宮。但這既不在這裡也不在那裡。對俄羅斯這樣的國家來說,「大戰略」也很重要:西邊是歐洲,北邊是極地冰雪,東邊是亞洲,南邊則是美國人煽動的徹底混亂。美國北部有加拿大,這個國家主要以楓糖漿農民、鱈魚漁民和採礦業為特色。南邊是墨西哥-一個完全功能失調的國家,是美國第二大產業:非法毒品的附屬品。 (是的,不管你喜歡與否,美國的現金流主要由非法毒品和國防工業主導。)問題應該是,“為什麼地球上地理上最安全的國家需要將其收入的 54% 用於國防?”對於「大戰略」的答案,我們需要回顧得更遠一些。北部的布倫納山口是從大陸到羅馬的唯一陸路,如果防禦充分,幾乎無法通行。南、東、西三面是地中海。但帝國剝削移民勞動力,助長宗教和文化緊張,滋生煽動性聯盟,徵召不忠的僱傭軍,邀請外國影響,讓不擇手段的投機者致富,並創造各種奇怪的、自私自利的同床異夢。帝國不能透過區分「大戰略」和「軍事戰略」來保衛自己。它們從內部腐爛,正如當前競選總統的尼羅斯和卡利古拉斯所恰當地證明的那樣。帝國是建立在「糾纏的聯盟」之上,而不是「大戰略」之上。這個概念根本不適用。

  8. 布拉德·歐文
    八月31,2015 12處:17

    以序言為「指路明燈」的大戰略。我非常喜歡那個。謝謝你大聲說出來。剛從執行情報評論來這裡。熱門文章是關於現代最嚴重的金融危機的。這將使羅斯福的大蕭條看起來像是一場溫和的衰退。暴跌保護小組的惡作劇無法再阻止雪崩太久(現在已經進行了大約 26 年的欺詐……當它最終不再欺騙時,將付出慘痛的代價)。總的來說,中國、俄羅斯、金磚國家在經濟和道德上都比我們這些由皇室、金融和企業寡頭建立的西方帝國的臣民要好得多。這將是西方帝國的喪鐘,它將像一座老化、維護不善的橋樑或將古代鐵路改造成自行車道一樣崩潰和倒塌(相當詩意……人們認為這就是進步);就像蘇聯/華沙條約組織消失時一樣。我們很幸運能夠保衛邊境並為美國公民提供食物和藥品。我想,世界舞台將會看到從各條戰線和軍事基地的驚人撤退。這將如何影響大戰略?我認為,我們會更認真地對待「促進普遍福祉」。

  9. 莫蒂默
    八月31,2015 11處:07

    事後看來,現在很明顯的是,布希主張的單方面特權適得其反,在國內外造成了各種各樣的問題。 >>> 富蘭克林·斯平尼
    ~~~~~~~~~~~~~~~~~~~~~~~~~~~~~~~~~~~

    “無知是一切煩惱的根源。” (印度教聖人)

    然而,正如受人尊敬的羅納德·雷根不光彩地問道:「我們為什麼要資助求知欲……? ——或者,換句話說,「無知就是力量」(奧威爾,1984)。

    我們的「唯一超級大國」地位使我們陷入了這種大錯覺,而我們巨大的力量同時也大大削弱了我們。
    權力腐敗,對我們的戰士「領袖」來說-無知就是幸福。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