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巴馬政府在拒絕伊朗就其核子計畫做出讓步時,屈服於國內強硬的新保守主義壓力和以色列在國外的要求。但美國國家安全專家弗林特‧萊弗里特 (Flynt Leverett) 表示,它似乎也堅持美國在中東永久霸權的觀念。 www.RaceForIran.com.
作者:弗林特·萊弗里特和希拉里·曼·萊弗里特
On 反戰電台, 弗林特·萊弗里特回顧了與伊斯蘭共和國的P5+1 核談判,指出巴拉克·奧巴馬總統及其外交政策團隊似乎不再準備好處理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以達成有意義的協議,接受受國際保障的伊朗濃縮活動並認識到,與2009年至2010年核子外交嘗試相比,透過談判解決方案必然會大幅減輕制裁。
萊弗里特表示,只要這種情況發生,談判「成功」的機會就很小。
在回答一個建設性的挑釁性問題,為什麼歐巴馬政府堅持採取注定失敗的做法時,弗林特辯稱,由於油價上漲、以色列威脅攻擊伊朗,以及人們認為有必要展示美國持續的領導作用,政府感到被迫。但這純粹是戰術決定。它並沒有促使政府重新考慮更大的伊朗戰略(事實上確實如此)。
弗林特指出,雖然國內政治顯然是政府不願奉行基於現實的政策的一部分,但更根本的因素是歐巴馬團隊對美國在中東霸權的持續承諾。
主導該地區的決心嚴重扭曲了歐巴馬政府的外交方針,因為它將與德黑蘭的核談判視為讓伊斯蘭共和國屈服於美國要求的場所,而不是重新調整美伊關係的重要因素。
正如弗林特解釋的那樣,不承認伊朗濃縮鈾的權利「沒有任何嚴肅的理由」。但歐巴馬總統和他的團隊“不希望這項協議真正發揮作用”,這需要承認伊朗的權利,同時德黑蘭接受更強有力的保障和核查措施。
他們不想要這項協議,因為這需要將伊斯蘭共和國視為一個擁有合法國家利益的重要國家,包括保護其致富權,而美國需要適應這一點。
當然,遷就新興革命大國合法利益的意願正是 1970 世紀 1969 年代初中美關係得以調整的原因。當理查德·尼克森(Richard Nixon) XNUMX 年入主白宮時,作為堂吉訶德式追求亞洲霸權的一部分,二十年來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持續不斷的敵視“最終讓我們捲入了越南戰爭” ,並損害了美國更廣泛的戰略戰略。
尼克森和基辛格深信「美國在亞洲有利益;美國在亞洲有利益」。我們不會從該地區「撤軍」。但他們也意識到,「試圖成為霸主,試圖成為掌控一切的人」不僅失敗了,而且還讓美國變得更加虛弱。
此外,他們有足夠的勇氣從對美國政策的分析中得出正確的結論,即美國必須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妥協」。
“中東也有一種非常類似的邏輯在發揮作用。”美國在阿富汗、伊拉克等地區「試圖稱霸」。結果很明顯:美國在中東謀求霸權「行不通」;事實上,“它實際上讓我們變得更弱。”
正如美國在亞洲曾經(並且現在)有利益一樣,它在中東也有「關鍵利益」。它只能透過「與該地區所有重要參與者,特別是伊朗建立積極的關係」來保護和促進這些利益。
然而,歐巴馬政府「似乎並不比布希 43 屆政府的前任更有能力接受這項「戰略邏輯」。 (或者,有人可能會補充說,克林頓和布希 41 屆政府。)這是一次深刻的「戰略失敗」。
在訪談中,弗林特也批評了有關伊朗「非理性」和伊斯蘭共和國對美國過於無理敵對的神話,美伊關係不可能真正改善。
弗林特·萊弗里特(Flynt Leverett) 在伊拉克戰爭之前曾在喬治·W·布希(George W. Bush) 的國家安全委員會工作人員中擔任中東問題專家,此前曾在國務院和中央情報局(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工作。希拉蕊‧曼‧萊弗里特(Hillary Mann Leverett) 是國家安全委員會伊朗問題專家,2001 年至2003 年間,她是少數獲授權與伊朗就阿富汗、基地組織和伊拉克問題進行談判的美國外交官之一。 [本文 最初發佈於 RaceforIr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