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和平主義到十字軍東徵 納特·帕里
2006 年 7 月 29 日 |
編按:儘管十字軍東徵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近千年前,但這段歷史仍然為今天在中東發生的事件增添了色彩。各個政治派別的穆斯林都透過十字軍東徵的棱鏡來看待美國支持的軍事幹預——許多人譴責喬治·W·布希是新的十字軍戰士。
但十字軍東徵也標誌著基督教世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鞏固了從耶穌的和平宗教到以基督的名義發動對遙遠土地的入侵並施加難以形容的殘暴的宗教的轉變。在這篇歷史分析中,納特·帕里審視了聖經和平主義和「正義戰爭」的概念,從登山寶訓到洗劫君士坦丁堡:
O在圍繞十字軍東徵歷史的所有問題中,也許最令人困惑的是像基督教這樣的和平宗教如何能夠如此有效地利用來為一些可以想像到的最可怕的暴力行為辯護。
十字軍東徵並不是第一次用宗教來為暴力辯護,也不會是最後一次。但基督教的信條如此徹底地融入到只能被稱為全面戰爭的戰爭中,為出於宗教動機的暴力提供了理論和戰術上的理由,這種暴力至今仍然是一個強有力的先例。
雖然十字軍東徵在歷史上自然享有特殊的地位,被一些人視為神話,並被奧薩馬·本·拉登等其他人引用,作為基督徒獨特殘暴的證據,但從某些方面來說,十字軍東徵根本不是獨一無二的。
十字軍東徵所代表的宗教、政治、暴力、陰謀和土地掠奪的結合,在第一次十字軍東徵發動之前已有先例,而且顯然在整個歷史上都有先例。然而,十字軍東徵戲劇性地展示了利用宗教來推進政治目標的力量。
只要將教宗烏爾巴諾二世於1095 年發出的武裝號召與烏薩馬·本·拉登於1998 年發出的追殺令放在一起,就能看出十字軍的宗教動機與現代伊斯蘭武裝分子的動機之間明顯的相似之處。烏爾班呼籲基督徒解放耶路撒冷受壓迫的弟兄,他說:
「我們聽說——我們的基督徒兄弟,基督的成員,如何在耶路撒冷、安提阿和東方其他城市遭受鞭打、壓迫和傷害。你們的親生兄弟,你們的同伴,你們的同伴(因為你們是同一個基督和同一個教會的兒子)要么在他們繼承的家庭中服從於其他主人,要么被趕出他們,或者他們來到我們中間成為乞丐,或者更糟的是,他們是我說,你們每個人都束緊自己,成為勇敢的兒子;因為你們死在戰場上比看到你們的種族和你們的悲傷更好。
九百年後,奧薩馬·本·拉登發布了殺害美國人及其盟友的追殺令:
「七年多來,美國一直佔領伊斯蘭最神聖之地阿拉伯半島的土地,掠奪其財富,向其統治者發號施令,羞辱其人民,恐嚇其鄰國,並將其在半島的基地變成以此作為與鄰近的穆斯林人民作戰的先鋒,「這些罪行和罪惡」是對真主、他的使者和穆斯林的明確宣戰。殺害美國人及其盟友——平民和軍人——的裁決是每個穆斯林的個人義務,他們可以在任何有可能做到這一點的國家做到這一點,以解放阿克薩清真寺並將神聖的清真寺從他們的手中奪走,以便他們的軍隊能夠撤出伊斯蘭的所有土地,他們已經被擊敗,無法威脅任何穆斯林。
雖然烏爾班和拉登發出各自呼籲的實際動機最終只有他們自己知道,但不應忽視他們都更關心個人野心而不是聖地基督徒和穆斯林福祉的可能性。正如克里斯托弗·泰爾曼(Christopher Tyerman)所說,“從一開始,十字軍東徵就代表了教皇意識形態、領導力和權力的實際表現。”
和解與解放
正如拉登希望恢復穆斯林哈里發國一樣,我們也有理由相信烏爾班最關心的是疏遠的天主教和東正教教會的重新統一。根據德國歷史學家卡爾艾德曼的說法,第一次十字軍東徵是聖戰的一種形式,代表了 和解 軍事化的貴族與成立以來就信奉和平主義的教會之間的衝突。
厄德曼認為,烏爾班二世敏銳地意識到這對他自己的權威意味著什麼,並假裝關心聖墓,以證明教會騎士對異教徒的戰爭是正當的。
他引入朝聖和解放受壓迫的基督徒只是作為引發這場戰爭的手段。
這一觀點受到許多學者的質疑,其中最著名的是考德雷閣下,他認為具有烏爾班二世背景的人不可能不關心耶路撒冷的地位。考德雷指出,身為克隆尼的前修道士,烏爾班分享了其宗教世界,其中耶路撒冷佔據著核心地位。考德雷認為,透過檢視克萊蒙佈道的來源,可以得出結論,烏爾班與十字軍一樣關心耶路撒冷。
無論烏爾班的主要動機是出於對耶路撒冷的擔憂,還是出於重新統一教會的議程,或者是出於使基督教與貴族軍國主義兼容的願望,無可爭議的是,他的武裝呼籲在基督徒中引起了深刻的共鳴,只是拉登的呼籲引起了許多穆斯林的深刻共鳴。
烏爾班的呼籲得到了廣泛的回應,這可以歸因於幾個因素,其中包括信仰的確定性;害怕被詛咒;暫時的自我形象;物質、社會和超自然的利潤;戰爭對軍事貴族的吸引力;以及明確的正當理由。泰爾曼指出,這種結合將成為「中世紀剩餘時期持續權力的公式」。
但在這些年的十字軍東徵中,尤其是第四次十字軍東徵中,十字軍戰士似乎對所宣稱的暴力行為的宗教基礎越來越失望。這可以從第四次十字軍東徵中看到,當目標變成基督徒時,許多十字軍東徵就放棄了。
拉登可能從十字軍東徵中學到的不僅是將美國人和以色列人描繪成「十字軍」是一種制勝策略,而且呼籲宗教團結是集結軍隊和規避強調和平與非暴力的宗教教義的有效方法。
這教義可以在《聖經》和《古蘭經》中找到,要理解聖戰和聖戰的邏輯,有必要研究基督教從一個和平主義宗教教派轉變為一個以「聖戰」之名殺害數千人的教派。基督。要理解這一點,就必須考察聖地在三大一神論宗教中的重要性,以及正義戰爭理論的發展,尤其是希波的奧古斯丁,以及這如何為十字軍東徵提供宗教基礎。
和平主義與暴力傾向
在耶穌基督死後的數百年裡,和平主義在基督教信仰中佔據主導地位。基督徒幾乎普遍迴避在羅馬軍隊服役,並經常因其信仰而受到無情的迫害。根據 戰爭與基督教良心,早期基督徒如此不妥協地擁抱和平主義有四個主要原因:
拒絕偶像崇拜。早期基督徒否認對假神的崇拜,同時也拒絕承認凱撒的神性。
基督即將再來。因為基督徒認為上帝的統治即將來臨,所以他們認為沒有必要關心世俗事務。
對羅馬的厭惡。這是早期基督徒遭受迫害的產物。
對敵人的愛。早期基督徒明確拒絕「以眼還眼」的道德觀,並擁護耶穌愛敵人的命令。
在這些原因中,人們認為第四種是最有力的,因為它在整個羅馬帝國直到四世紀都被發現。
新約中和平主義的基礎是顯而易見的,其中勸告“把另一邊臉轉過去”和“愛你的敵人”,耶穌在登山寶訓中宣稱“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
在馬太福音 26:52 中,耶穌拒絕了一名門徒使用暴力,試圖割掉大祭司奴隸的耳朵來阻止耶穌被捕。耶穌說:「把你的劍放回原位,因為凡拿起劍的人都會死於劍下。」耶穌也明確拒絕以軍事選擇作為平息猶太人不滿的一種方式,拒絕率領軍隊與羅馬作戰或以暴力手段捍衛自己的事業。
有了基督教這種明顯的非暴力傳統,我們必須要問的是,該宗教的信條是如何被採納為十字軍東徵的理由的,在十字軍東徵中,大規模地實施了可怕的暴力行為。
著名學者凱倫‧阿姆斯壯認為,事實上,幾乎不需要什麼說服力就能讓歐洲基督徒加入十字軍東徵。事實上,她說,“聖戰是一種根深蒂固的基督教行為”,“當教皇烏爾班號召十字軍東徵時,[歐洲基督徒]鬆了一口氣。”
儘管一千多年來一直試圖抵制他們的暴力傾向,並使基督教成為和平與愛的宗教,但阿姆斯壯認為「基督教有一種固有的暴力傾向。」當談到十字軍東徵時,「就好像他們感到他們終於做了自然而然的事。
不過,這種暴力傾向並不是基督教所獨有的。阿姆斯壯將基督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聯繫起來,指出這三種宗教在歷史和神學上都是相關的,並且都有暴力傾向。
「這三種傳統都以某種方式致力於愛和仁慈,然而這三種傳統都發展出了一種非常相似的聖戰和暴力模式,」她寫道,並將這種模式歸因於「崇拜中固有的某種深刻的強迫”只有一位上帝。”
這可以追溯到神對亞伯拉罕的啟示,以及猶太人認識到他們的神不僅僅是眾神中的一位,而是 僅由 上帝和所有其他神都只是人類的發明。阿姆斯壯指出,上帝對亞伯拉罕說的第一句話是:“我要把這片土地賜給你的後裔。”
為了實現這個承諾,必須為這片土地進行一連串的聖戰。在這些戰爭中,上帝不僅被認為是指揮衝突的,而且還被認為直接參與戰鬥,在宇宙層面與敵人的神聖力量作戰,而以色列人則在地球上與人類對手作戰等級。
從那時起,對聖地的控制不僅在猶太教的神學中發揮核心作用,而且在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神學中也發揮著核心作用,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信徒也認為自己是亞伯拉罕的子孫。基督徒和穆斯林都宣稱自己是上帝對猶太人許諾的接受者,
這將在十字軍的個人動機中發揮主導作用。
然而,它並沒有完全解釋教會有能力為十字軍東徵提供現成的理由。要理解這一點,有必要看看希波的奧古斯丁所發展的「正義戰爭」傳統,以及它如何最終演變成十字軍東徵的聖戰現象。
奧古斯丁的正義戰爭
在四世紀和五世紀期間,希波主教奧古斯丁提出了正義戰爭的思想,這些思想在官方基督教對戰爭的整體接受,特別是十字軍東徵的基本原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某種程度上處理聖戰議題時,他的正義戰爭理論主要關注其他議題,例如正義事業。
根據奧古斯丁的說法,正當理由可能有三個條件:防禦、奪回錯誤的東西、邪惡行為的懲罰。奧古斯丁不僅認為正義的戰爭是可以接受的,而且事實上它們是必要的。在 上帝之城在書中,他討論了“發動正義戰爭的必要性”,認為“正是敵人的邪惡迫使智者發動正義戰爭。”
奧古斯丁也為基督徒在羅馬軍隊服役提供了神學基礎,認為必須保護以國家為代表的政治共同體。
他也以一種背離和平主義起源的方式發展了基督的教義。在討論登山寶訓時,奧古斯丁認為耶穌的宣告「和平締造者有福了」其實為戰爭提供了理由。 “尋求和平並不是為了挑起戰爭,”奧古斯丁在給博尼法斯的信中寫道,“但發動戰爭是為了實現和平。”
那麼,那些進行戰爭的人是和平締造者,透過他們的勝利,他們可以為戰敗的敵人帶來和平的好處。 「讓必要性殺死交戰的敵人,而不是你的意志,」奧古斯丁說。然而,一旦他們被擊敗,奧古斯丁強調應該以仁慈和同情心對待他們。
雖然奧古斯丁在發展基督教教義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暴力提供了現成的理由,但奧古斯丁的導師米蘭的安布羅斯可能對與十字軍東徵有關的正義戰爭理論做出了最重要的貢獻。
安布羅斯認為,為了履行基督徒愛鄰居的義務,基督徒必須做好保護鄰居免受傷害的準備。當遇到惡人攻擊無辜受害者的案件時,基督徒應該介入,並且有理由對攻擊者使用武力。這個範式為使用武力提供了神學理由,並果斷地反駁了基於耶穌自己的非暴力的和平主義論點。
它也非常符合教宗烏爾巴諾在 1095 年發出的捍衛耶路撒冷受壓迫基督徒的呼籲。
新十字軍意識形態
十字軍東徵的思想融合了奧古斯丁的正義戰爭理論,並使其更進一步。卡爾·埃德曼 (Carl Erdmann) 在 1935 年的研究中指出 十字軍東徵理念的興起 在九世紀和十世紀,基督教社會的思想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特別是在如何看待戰爭方面。
早期基督教勉強接受了奧古斯丁在某些情況下對戰爭合法性的辯解,但從未將戰爭視為美德或正義。然而,維京人、馬札爾人和穆斯林在九世紀和十世紀對歐洲的入侵被基督徒視為對他們信仰的攻擊,並向他們表明強者必須保護弱者。此外,基督教軍隊在西班牙、義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島的新勝利代表了基督徒接受戰爭的過程。
與早期基督徒普遍迴避服兵役的時代相比,到了十世紀,基督徒開始將戰爭和戰士視為上帝對世界計劃的組成部分。
歷史學家詹姆斯·布倫戴奇認為,到十一世紀末,西方基督教世界已經形成了戰爭的聖戰概念,這既新穎又重要。聖戰“建立在奧古斯丁正義戰爭的概念之上”,但“遠遠超出了奧古斯丁所闡述的立場。”一方面,聖戰不僅被認為對上帝無害,“而且被認為為神聖事業而戰的戰士被認為是有道德的,值得上帝特別恩待。
基督教版本的聖戰與穆斯林聖戰有很大不同,特別是基督教聖戰的目的不是改變異教徒,而是收復聖地。儘管如此,十字軍東徵的目的是為了宗教目的,由最高宗教權威宣布,並包括精神獎勵。因此,它們被恰當地稱為聖戰。
聖戰與第一次十字軍東徵
與正義戰爭傳統的另一個背離是發動戰爭的方式。正義戰爭理論傳統上包括兩個方面, 戰爭法,規定了發動正義戰爭的必要先決條件,以及 戰事法,它規定了實際發動戰爭時需要滿足的要求。
雖然奧古斯丁沒有處理 戰事法
儘管問題明確,但後來的正義戰爭理論家認為,其論點中隱含著其歧視性、相稱性和非戰鬥豁免原則。
在聖戰中,這些原則很容易被忽視,因為戰鬥者聲稱上帝站在他們一邊,並將敵人視為對上帝的侮辱,必須徹底消滅。正如烏爾班在克萊蒙會議上指示十字軍的那樣,殺害穆斯林是一種神聖的行為,因為「從我們的土地上消滅這個邪惡的種族」是基督徒的責任。
這就是十字軍解放耶路撒冷後導致耶路撒冷穆斯林遭到全面屠殺的原因。正如阿姆斯壯所描述的那樣,當十字軍到達耶路撒冷時,他們對城裡的穆斯林感到深深的侮辱,對他們的看法與他們在小亞細亞遇到的土耳其人截然不同。在耶路撒冷,基督徒將穆斯林視為上帝的敵人。
十字軍首先嘗試將祈禱和禁食作為一種策略來激發這座城市的神聖解放,當這種策略失敗時,他們受到了從耶路撒冷城牆上觀看這一切的穆斯林的嘲笑和嘲笑。對基督徒來說,這些嘲諷和侮辱似乎是針對基督本人的,他們發誓要報仇。
15 年 1099 月 40,000 日,十字軍入侵並征服了這座城市,殺死了視線範圍內的所有人,包括婦女和兒童。屠殺持續了兩天,最終有四萬名穆斯林死亡。目擊者阿吉利斯的雷蒙德後來描述了這一點:
「將會看到奇妙的景象。我們的一些人砍下了敵人的頭;另一些人則將他們扔進火焰中以更長時間地折磨他們。城市的街道上可以看到成堆的頭、手和腳。祈求這個地方充滿不信者的鮮血,因為這裡長期遭受他們的褻瀆。
雖然大多數基督徒欣喜若狂地迎接征服耶路撒冷的消息,但也有一些基督徒對大屠殺的消息感到震驚。
阿姆斯壯認為,就教皇烏爾班而言,他在勝利兩週後去世,但他會對耶路撒冷的大屠殺感到震驚。他所預見的是一場有秩序的解放戰爭,並沒有脫離奧古斯丁關於正義戰爭的處方,但十字軍卻肆意屠殺了數萬人。
穆斯林永遠不會忘記這場大屠殺,並促使薩拉丁重新征服這座城市,並導致基督教統治者與穆斯林統治者之間多年來的緊張關係。
十字軍東徵制度化和君士坦丁堡被洗劫
在接下來的一百年裡,十字軍東徵的做法將變得根深蒂固,教宗們將了解到,作為一種吸引基督徒信仰來組建軍隊的方式,這是多麼有用的工具。
十字軍東徵的定義仍然相當不穩定,其基本要素是接受十字架。亨利六世、腓特烈二世和路易九世等皇帝似乎是憑自己的權力接受了十字架,但教宗有必要賦予這次遠徵以十字軍的性質。國王被允許為了臣民的利益發動“正義戰爭”,但無權允許戰士採用十字標誌。只有教宗才能授權採取十字架,也只有教宗才能提供具有十字軍性質的遠徵。
雖然十字軍東徵的概念在這些方面受到限制,但在其他方面它在這一時期得到了擴展。這裡特別令人感興趣的是,教宗如何擴大十字軍東徵的潛在範圍,從僅限於針對穆斯林的聖戰,擴大到針對任何危及信仰、破壞和平或破壞教會或其權利的人的聖戰。這可能包括其他基督徒,在第四次十字軍東徵中,這種擴展的觀點在君士坦丁堡的洗劫中得到了實踐。
第四次十字軍東徵原本是為了攻擊開羅,但首先轉向現代南斯拉夫的重要港口扎拉,然後前往希臘東正教所在地君士坦丁堡。威尼斯總督恩里科·丹多洛(Enrico Dandolo)看到了佔領扎拉和君士坦丁堡的絕佳機會,主要是因為這對威尼斯意味著什麼。一些十字軍戰士對攻擊無辜的基督教城市的想法感到厭惡,並離開了十字軍東徵。然而,其他人卻留下來,並熱切地攻擊札拉。
城市被洗劫後,教宗依諾森三世感到悲痛並驅逐了整個十字軍東徵,但丹多洛並沒有被嚇倒。他鄙視拜占庭給予威尼斯不利的貿易條件,並決心佔領君士坦丁堡。
這個想法對英諾森很有吸引力,他無法抗拒由他掌舵的新統一的基督教世界的想法。修復東西方教會之間的裂痕是第一次十字軍東徵的最初目標之一,如果能夠迫使希臘東正教屈服於教宗的話,這個目標最終就能實現。
然而,許多十字軍戰士似乎不確定他們的使命。當他們最初無法佔領這座城市時,有些人想知道這是否是由於他們的罪所造成的。
參加十字軍東徵的騎士克拉里的羅伯特講述了普通十字軍戰士所感受到的挫敗感。 �他們 我們非常憤怒和悲傷,」他寫道。 「當貴族們回來並上岸後,他們聚集在一起,非常驚訝,並說正是由於他們的罪孽,他們才一事無成,無法佔領這座城市。”
在他們看來,聖戰是上帝希望他們參與並且成功的。當他們不成功時,有些人認為這是上帝對他們使命的不滿。
儘管如此,經過10天的戰鬥,君士坦丁堡還是落入了十字軍手中。儘管發誓要以適合佔領基督教城市的方式征服這座城市(即不得騷擾婦女,不得掠奪教堂),但襲擊者還是無情地洗劫了這座城市。
根據讓·理查德的說法,十字軍“既沒有放過教堂”,也沒有放過從古代繼承下來的紀念碑和藝術品;阿姆斯壯更詳細地描述了君士坦丁堡的劫掠,稱其為「歷史上最嚴重的罪行之一」。
「三天來,威尼斯人和十字軍衝過街道,以可怕的熱情進行強姦、殺戮和掠奪。婦女和兒童躺在街上垂死,修女們在修道院裡遭到強姦。威尼斯人知道他們小心翼翼地保管的寶藏的價值。 他們偷竊裝飾自己的城市、教堂和宮殿,但來自北歐的十字軍卻肆意橫行。
結論:只是戰爭還是只是戰爭?
雖然「十字軍東徵」這個詞在通俗白話中通常具有積極的含義——正如我們讚許地提到「十字軍記者」或「反腐敗十字軍」——當談到軍事衝突時,這個詞的使用顯然是令人皺眉的。
人們很難忘記喬治·W·布希總統在描述「反恐戰爭」時使用這個詞所引發的爭議,以及奧薩馬·本·拉登如何如此急切地打擊恐怖主義。
人造皮 被認為是針對伊斯蘭教的「基督教猶太復國主義十字軍東徵」的證據。
歐洲人對布希糟糕的措辭尤其感到震驚,因為總的來說,歐洲人對十字軍東徵對伊斯蘭與西方關係持續產生的影響有更深刻的認識,而且在一些歐洲國家,這個詞沒有定義除了對十一、十二和十三世紀聖戰的描述之外。
當談到正義戰爭理論時,這個詞有更負面的意義。根據正義戰爭理論家的說法,十字軍東徵從定義上來說並不是一場正義戰爭。
麥可‧沃爾澤,作者 正義與非正義戰爭認為,一旦軍事衝突超出了一定的限制,並承擔了廣泛的、包羅萬象的使命——例如在世界各地「傳播民主」——衝突就變成了一場十字軍東徵,因此是一場非正義的戰爭。正義戰爭理論的法家範式排除了除為捍衛政治共同體權利而發動的戰爭之外的任何類型的戰爭。
“預防性戰爭、商業戰爭、擴張和征服戰爭以及宗教十字軍東徵,”他寫道,“都被禁止,而且是絕對禁止的。”
諷刺的是,教宗烏爾巴諾依靠聖奧古斯丁提出的正義戰爭理論發起的戰爭,已經開始定義什麼不是正義戰爭。相反,他們開始定義什麼是聖戰,以及在某些方面,什麼是全面戰爭。
十字軍認為穆斯林是完全無可救藥的,他們的存在本身就是對上帝的侮辱,因此開創了全面戰爭的先例,這種戰爭將在幾個世紀中反覆出現,並常常帶來悲慘的後果。
返回首頁 |